医院资质与荣誉

准分子屈光手术发展史及安全性
随着屈光不正患病率越来越高,屈光手术的医疗市场也日益发展,许多患者在选择屈光手术的同时也对其安全性充满了疑问,今天我们就从准分子手术的发展史来了解准分子手术是怎么不断改进,又是怎样逐渐趋于成熟与稳定。
一、准分子屈光手术的发展史
1、准分子产生于1975(Excimer Laser),原意是“受激发的二聚体(惰性气体和卤素)”,准分子激光通过光子能量分子间化学结合键,将组织直接分离,挥发成气态物质,切削组织非常有效,对邻近组织基本无影响。【相关链接:普瑞眼科66项安全保障 安全治近视】
2、1983年,哥伦比亚科学家首先提出用激光治疗近视的构想,并在动物角膜上开始试验。
3、1987年,哥伦比亚科学家将准分子激光用于人眼角膜上,改变角膜弯曲度,矫正屈光不正。
4、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FDA开始PRK的临床试验,开启了激光治疗近视之先河。
5、1990年LASIK手术诞生。
6、经过数年的试验追踪,FDA与1995年10月正式批准PRK手术可以矫正600度以内的近视,400度以内散光。
7、1995年至1999年,美国FDA又批准了LASIK技术用于矫正屈光不正。
8、我国于1993年首先在北京开始应用PRK手术,于1994年首先在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开始应用LASIK技术。
9、1999年,波前引导激光手术已被开发,2002年,FDA核准了这项技术。
10、2005年3月,IR虹膜定位技术通过FDA核准。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系统的出现,使术前波前检查的数据与术中激光治疗的数据得以有效吻合,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辟性,开辟了屈光手术的新纪元。
11 、2006年8月,IntraLase飞秒激光通过FDA核准,关于近视“无刀手术”掀起热潮,真正进入全程激光的LASIK时代。 飞秒femtosecond 激光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激光,持续时间非常短(10-15秒)。能聚焦很大的能量到极小的空间区域,用光爆破来进行微精细切割。
(美国FDA: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很严谨,包括近视激光在内的每一项治疗方法的批准,一定是经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必须符合所要求的“治疗有效”和“安全条件”后才予核准)
上图为:本文作者 普瑞眼科屈光中心副主任:周继容
二、准分子屈光手术的安全性
准分子手术自开展以来在世界各地也曾遇到一些质疑,系列不利消息给大热的近视激光手术泼了盆冷水,我们看看关于准分子手术一些负面报道。《星期日泰晤士报》于2004年12月6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眼科手术对国民医疗服务系统太危险》的报道,2012年3月台湾“蔡封刀”事件,这两年网上流行《揭秘医学界的一个惊天阴谋近视手术》。这些报道出来后,相关部门应要求立即再次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相关链接:案例:个性化安全治近视 我们都选择普瑞眼科】
英国临床优化研究所于2004年12月15日发出《关于LASIK手术治疗屈光不正的指引》,认为英国媒体对此事的报道比较草率,夸大了LASIK手术存在的问题,其中许多评论和推测都是错误的。台湾眼科医学会也向媒体表示,激光治疗近视手术出现副作用或者并发症的比率低于百分之一,只要注意手术过程、严格筛选病人,就是一种相当安全的手术。蔡瑞芳自己解释说,这是一场误会,蔡瑞芳表示,不继续做Lasik并不是因为认为Lasik有潜在危险或是有问题,而是有其他的考量。他认为,Lasik还是目前较安全有效的近视手术,能够非常有效地矫正近视者的度数,但是视力是人很重要的生理功能,不容手术有闪失,因此比做手术更重要的,就是要能先找出不适宜做手术的患者以避免并发症出现。【延伸阅读】:手术专家和设备—近视手术安全的“灵与肉”
关于网上报道有个别患者术后出现圆锥角膜,进而否定准分子手术。眼科专家指出,圆锥角膜的确是激光手术的并发症,但这种并发症出现几率很小,发帖者过于夸大了其危险性。激光近视手术可能导致“医源性圆锥角膜”,主要是以下两个情况:一是患者术前就存在亚临床期圆锥角膜,就是说手术前就有圆锥角膜的体质,圆锥角膜体质的人,做不做都会出现圆锥角膜,做了手术后,会提前发生。二是术后角膜基质过薄,发生继发性圆锥角膜,所以准分子术前都要进行角膜测厚,厚度达到要求才考虑给予手术。
所以,虽然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对每个近视眼患者来说都是福音,但并不是所有的近视眼患者都有福消受的。在术前,医院一定会对患者的眼睛及身体状况进行多方面甚至是长期的检查,以确定其能否接受手术。另外,在术后也一定要注意对眼睛的保护。只要注意手术过程、严格筛选病人,准分子激光手术就是一种相当安全的手术。【相关链接】:极速全激光飞秒价格是多少?
关注微信号:purui028(眼科小医生) 获取爱眼常识,眼科疾病在线咨询
温馨提示:如有疑问,可免费咨询在线医生,或拨打眼科健康热线:4000-800-110
声明:本站部分眼科信息来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